成果简介

成果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简介

1.成果简介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形成和特色发展的标志。如何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群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提高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和担当。

梧州学院2011年开设制药工程专业以来,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服务梧州特色产业为目标。2014年课题组开始《药剂学》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前后完成“基于MOOC和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等自治区级教改项目45项,经过不断改革创新,2017年,建设完成《药剂学》精品视频课程、《林产化工专业导论》线上课程等。经过6年的实践,形成地方应用型高校‘三链融合’的药学类专业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新模式(图1)。

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知识链—能力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药学类课程综合改革,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专业群建设为重点,知识链管理为保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主要成果如下:

(1)构建了接地方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了以制药工程专业为核心,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辅助,集医学、农学、工学交叉的专业群,各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制药工程优势特色专业群。获批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梧州学院被列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

(2)构建了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需求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学科和专业壁垒,对接产业链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学生复合知识能力体系,培养了学生跨学科复合思维能力。建设5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线上开放课程,2门虚拟仿真课程,出版教材、专著20部。

(3)构建了“三建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三建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以学校、企业“双主体”为育人手段,显著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梧州学院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2.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学科专业支撑产业链需求较弱;

②课程建设与地方产业链需求对接紧密度较弱;

③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地方产业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较低。

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能力链牵引为导向,重组服务大健康产业的专业群。

梧州有以制药为核心、包括六堡茶和特色食品的大健康产业,产业链各环节对人才有相近的知识、能力需求,以能力需求为导向,重组专业群。

对接梧州大健康产业。组建以制药工程专业为核心、包括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制药工程专业群。

定位中成药。梧州制药产业以中成药生产为主、化学原料药生产为辅,梧州六堡茶、特色食品产业逐年发展壮大。制药工程专业群定位中药制药领域、六堡茶产业、梧州特色食品产业。

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实训协同、教学管评协同的交叉复合,形成制药工程优势特色专业群(图2)。

(2)以知识链管理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对接梧州大健康产业进行岗位需求调研,了解产业链中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方案,以学生为中心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评价(图3)。以《药剂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依据产业链需求,确立课程4类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和4类拓展知识能力目标,共46个能力目标。根据目标组建包括药剂学、药理学、机械设备等不同学科、专业的6位老师为药剂学课程团队。根据教材,优化了4个内容模块,并融入新技术、新剂型、新材料。

以每个能力目标为基线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其学时各占50%。理论教学借助教学平台等数字化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多元化实践训练和开放式提升项目,通过4个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3个校企合作平台完成。

③采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学校与企业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机制,其中理论过程考核、实验实践考核和期末笔试成绩分别占30%、30%、40%。

(3)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构建“三建五共”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

以地方大健康产业为主要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三建五共”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①制药工程专业群与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②构建了“三建五共”协同育人校外实践教学新模式,即把“学校、专业、课程”建在基地,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教师队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共管实践过程”。

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56人,开展“厂中校”授课80余次/年,校企双导师指导毕业论文400余篇,校企合作建设课程12门,80%以上学生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图4)。